找到相关内容43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代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在北京活动考述

    高超。全部壁画反映了明代早期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精华之特色,是我国佛教艺术中极为珍贵的遗产,法海寺因此成为以佛教壁画闻名于世的寺院。  其三,寺内现存有一口铸于正统十二年(1447年)的大钟,此钟上半部铸...

    陈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53363040.html
  • 敦煌菩萨概述

    有:双鸡、海龙、大象、卧牛 、麒麟、菩提树、芭焦叶等。   表现敬佛哭物的有:七层塔、舍利塔、宝盖 、宝盒、大钟、袈裟、须弥座等。   古代画师把一个百行百业、三教九流、五花八门、包罗万象的复杂社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5364604.html
  • 普贤 照亮了银色世界

    挂有明嘉靖年间圣积寺所铸的一口大钟。据说每逢晚上敲钟时,30多里外都能听见钟声。   第一殿为弥勒殿,供奉弥勒塑像。殿门上对联:“看他皤腹欢颜,却原是菩萨化相;愿你清心涤虑,好去睹金顶祥光。” 祝愿...

    伍俊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3069923.html
  • 敦煌艺术中的千手观音

    宝盖、净瓶、宝盆、旌旗、大钟、袈裟、须弥座等。  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出,古代画师企图把一个百行百业、三教九流、五花八门、包罗万象的复杂社会浓缩到千手组成的椭圆法光之内,表现观音菩萨无所不能的法力。...

    谢生保 谢 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4678788.html
  • 千偈瑜珈焰口

    顿发光明 (作诸佛子顿然大光明与我不二想)   此光何来 非由咒起 非自天生 非从地至 遍满法界 如雷如云   一念即佛 光发汝心 譬如大钟 因击而鸣 两相和合 咒即汝心   心转即空 恼怨不生...

    王骧陆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1686604.html
  • 河南信阳罗山县灵山景区

    座。主殿原供有“如来”、“释迦牟尼”等抱粗铁佛三尊,重40000余斤。钟楼原有罄一口,高2尺,口圆1尺8寸,音质沉洪悠远,款铸“天宝三年”字样。鼓楼有大钟一个,高2米,口圆1.5米,击之,声如响雷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60990579.html
  • 寒山文化:民族精神与世界意义——在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上的专题发言

    汇聚的精神结晶,是以禅宗为脉系、“和合”为底蕴、诗禅象行合为一体的文化。作为文化,寒山文化从外至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:其一,最外在的物象文化,寒山、拾得两位高僧留下的诗言和图像文化,大钟文化,庙宇文化...

    任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391633.html
  • 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再思考

    古往今来,盛世铸钟。经过几年的筹建,寒山寺用心铸造的“天下第一佛钟”,现在已悬挂在寺院内。这口仿唐“古寒山寺”大钟,重108吨,高8.5米,最大口径5.188米,钟体上刻有《大乘妙法莲花经》经文,有...

    姚炎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391634.html
  • 舍利瑞应篇 (上)

    法师初履蒲州境界,栖岩寺之大钟大鼓,不打自鸣。昙师抵寺后,当晚浮图塔上大放光明,光中且现种种形状。同州仁寿寺的和尚,夜间望见栖岩寺方向,光如楼阁形状,照彻山谷,距寺80里内的人民,看见此方光明,以为...

    煮云 撰 之斋 校

    舍利瑞应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184521171.html
  • 密宗虹身成就略记

    大师在桑耶期间有多吉登炯(金刚降魔)等具各种神变之二十五大成就者,同时也巴密乘寺(拉萨东北一山寺,系松赞干布妃子蒙萨赤赞命工修建,寺内有碑刻、大钟等文物,均为唐代遗物)成就光身者有一百零八人。在华庆曲沃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撰

    |奇迹|密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2232411991.html